世界金融危機至今尚未平息,國際間的貿易摩擦日漸頻繁,這一切讓中國人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迫切性。加強自主創新成為了唯一的出路。
“從政治、經濟方面講,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永遠處于被動的地位。自主創新實際上是國家的自主,是站在整個國家利益上的自主,是代表國家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自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的一番話道出了自主創新的緊要性。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種種現實挑戰。外貿依存度依然很高,貿易摩擦日益凸顯;企業創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在國際競爭中備受遏制;一些發達國家為了削弱我們的國際競爭力,對我國的產業關鍵技術實行封鎖戰略,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
這一切也成為了“十二五”期間不得不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低價競爭戳破出口“泡沫”
近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幾個字在高層口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無論是十七大,還是2010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將其列入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中央如此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首先是因為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式存在弊端。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僅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老問題依然嚴重,而且伴隨經濟的高速增長而逐漸出現的不協調、不平衡、不和諧、不安全的新問題也日益嚴重。這種粗放而失衡的經濟發展模式遭遇環境承載能力下降、自然資源嚴重不足、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社會沖突增加等生態環境、貿易環境和社會環境惡化的阻礙。
金融危機發生后,我國這種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的副作用完全顯現出來了。在各國舉起貿易保護大棒的情況下,我國的出口遭受了沉重打擊。海關數據顯示,2008年10月起中國外貿出口連續大幅下挫,11月份同比出現負增長。2009年上半年,累計降幅達21.8%。直到2009年12月份,中國外貿出口才首現14個月以來的正增長。專家分析,真正要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需要2至3年的時間。
更加讓人憂心的是,備受期望的新興產業也有了重蹈“中國造”的覆轍。在去年底舉行的第108屆廣交會上,出現了這樣一個讓人憂思的狀況:出口售價不到1100美元的電動自行車,進口的鋰電池成本就占了1000美元。表面上看起來是科技主導的新興產業,骨子里走的還是勞動密集、低價競爭的出口老路。
一些所謂的高科技產品甚至也遭遇了貿易壁壘。究其原因就是自主創新能力缺乏。“我國很多高科技產品與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技術標準、環保指標、各種性能相對有些落后。這往往會成為外國人的‘口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姚新超對《中國產經新聞》說,而解決之策也唯有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創造核心競爭力。
創新主體缺失
我國對自主創新不可謂不重視,投入的人力和財力也保持了快速增長,但在產業層面效果一直不明顯。
進入新世紀[21.60 1.60%]以來,自主創新已被作為國家戰略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指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
為鼓勵自主創新,國家近年來已出臺了90多項配套政策,如“技術開發費150%抵扣所得稅”。中央財政的科技投入也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
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明顯。我國很多產業仍然缺乏能夠支撐產業升級的技術基礎。“我國目前與世界上主要創新型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國的鮮明特色是知識創造的速度比較快,明顯弱點是企業的創新能力比較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在第12屆中國科協年會上直言。
企業創新主體沒有得到尊重,阻礙著自主創新巨大潛能的釋放。不管是按照西方國家已有發展經驗,還是從我國現實出發,企業都應是自主創新的絕對主體。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企業還遠未擔起主體重任。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的僅占25%,研發支出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56%,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僅以種子企業為例,全國的8700家種子企業中,真正具備科研能力的不足百家。大多數種子企業靠“套牌”、“盜版”為生。他們的存在嚴重創傷了中國種業的創新力。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黎雪榮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制約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最根本的問題在于體制機制。我國在自主創新方面投入的人力財力雖不少,但是從市場需求角度拉動技術創新的政策存在重大缺失。當前,我國部分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的形成機制還不健全,部分企業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爭資源、爭項目上,通過尋租來獲取高額利潤,而非通過發展核心技術來尋求企業進一步發展,這極大地阻礙了企業的自主創新熱情。
居全國之力來創新
自主創新的乏力,不禁讓人想起,我國上世紀創造的“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的奇跡。這都是在“舉國體制”下完成的。
“十二五期間,我國需要重提‘舉國體制’。尤其在重大戰略領域和產業基礎技術方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騰飛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時代變了,也許我們不能照搬改革開放前的“舉國體制”,但這種思想、理念不能丟。
黎雪榮也表示,一般而言,自主創新的主體應該為企業,政府主要是起引導作用。但是在中國自主創新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僅憑企業實行自主創新,恐怕很難有明顯的效果。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重大技術方面,政府有必要采取舉國體制,盡快實現技術突破。“重大戰略高技術是買不來的,也是不能用市場換技術得來的。中國要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就不能總是跟蹤模仿別人,也不能坐等技術轉移,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創成果。”
當然,這一自主創新方式只局限在某些領域和技術上,真正要實現自主創新還需要依靠企業的推動。“而要真正引導企業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自主創新上,讓企業更加注重長期利益和長遠發展,就需要進一步深化科研體制改革。”黎雪榮說。
政府應該發揮財政資金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引導作用。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實驗室和中試基地,有條件的積極發展成為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還可吸收民營企業參與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科技文獻等公共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和行業、區域創新平臺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