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持續推進,部分行業和企業不良貸款反彈壓力正在加大。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昨日從消息人士處獲悉,工信部今年8月初向社會公布的淘汰落后產能名單涉及18個行業的2087家企業中,有15個行業的124家企業有5000萬元以上的大額貸款,涉及貸款余額586.9億元。不良貸款率已達2.4%,其中約70%的貸款集中于煉鐵、煉鋼和水泥三個行業。
同時,監管部門還針對部分行業向銀行業發出預警。其中包括:船舶制造業貸款質量逐級下滑,二季度末不良率為1.04%;航空業關注類貸款比例顯著上升,二季度末達到10.69%;航空公司資產負債率普遍過高,部分高達90%以上。
而鋼鐵行業面臨資源、能源、環境的瓶頸壓力日趨增大,企業采購成本急劇上升,二季度末損失類貸款余額增長6.55%;產能已經嚴重過剩的平板玻璃行業不良貸款率9.94%,比年初大幅上升1.5個百分點。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各家銀行在行業信貸管理方面都有一整套管理辦法和信貸政策,包括該行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國家政策是支持還是限制、產能狀況、行業發展狀況以及區域差異下不同企業生產經營和風險管理的狀況等。但具體到信貸政策的理解桶鹽眨饕兄浯嬖誆鉅臁
“對于產能過剩行業,商業銀行已經非常謹慎了。但類似平板玻璃、鋼材、水泥等行業,還需要納入房地產上下游行業的范圍去考慮風險。”連平說。
上述消息人士告訴記者,監管部門提出,加大對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信貸控制。包括:對不同性質的違規建設項目應采取限貸、停貸和收貸等適當措施;對不符合國家節能減排政策規定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嚴禁發放任何形式的新增貸款及授信;對列入淘汰類的項目,必須盡快采取措施收回并保全貸款。
但監管方面同時強調,對合規項目要給予合理的信貸支持,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加大對循環經濟、環境保護及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項目的信貸支持。
此外,監管部門還要求商業銀行全力做好落后產能淘汰名單所列企業信貸資產的保全工作,對列入工信部和各地落后產能淘汰名單的企業,應積極參與其關停等處置工作,及時開展信貸資產保全。
形成壞賬和損失的,在進行核銷的同時必須核查并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并密切跟蹤各地被淘汰企業名單調整變化情況,提前制定處置預案。
而建立高效的風險監控預警體系也被納入工作重點。例如,銀行需密切關注船舶制造、鋼鐵、平板玻璃等產能過剩行業貸款的風險波動狀況,適時調整行業信貸政策取向,開展貸款組合動態管理。